2021年区块链备忘录:烟火、平台的战国时代和崛起的加密岛屿

2020是个不幸,却也处处充满生机的一年,对于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世界而言更是如此,经历了312之后,许多区块链圈子的伙伴也开始怀疑人生,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新世界却也已经悄然而生,容许人交易的基础设施和崭新的金融秩序正在诞生,因此,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也在2019 年的蛰伏后,也在去年破茧而出,自动化做市商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抵押型稳定币、借贷协议、收益聚合器、金融衍生品等等DeFi 的应用应运而生,NFT 也逐渐的在DeFi 的薰陶下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笔者个人认为,牛市的开端处于2020 年,很多机制和共识的成熟会在今年慢慢确定。

牛市的开端—DeFi和社区驱动的2020 年夏天

去年,除了大环境的宽松,各国央行纷纷祭出许多MMT的货币政策来面对疫情以及迎合资本主义时代以外,以及在加密货币世界中,比特币迷信般的减半行情外,DeFi在两个重要因素下开始紧凑的发展开来,首先是去年四月的UMA在Uniswap上进行的IUO(Initail Uniswap Offering )后,其实开始宣示着AMM (Automated Market Maker)时代的来临,资产发行也在DEX上开始渐渐普及;再者是在Synthetix开启流动性挖矿的滥觞后,Compound、Yearn Finance的流动性挖矿也终于迎来DeFi的绝对的爆发,各种流动性激励机制、借贷以及收益聚合器的机制也逐渐发展成行。DeFi的崛起象征着明确的区块链业务场景—金融,是区块链首要的发展场景,原因基本上如下两点:

  • 场景单纯

区块链在过去常常会被许多人质疑的一个大问题是,似乎任何一个产业都能用上区块链,但是常常要面临的,是链上数据的真假,以及链外的数据如何判读、接入等等问题。但是金融场景给予了区块链最单纯的发展空间,也就是尽可能的做到所有有需要的数据都尽可能的在链上产生,同时也可以看到去年在bzx事件后,链上预言机等基础设施也逐渐成熟,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倚赖链外预言机的Dex的方案也都在尝试过后改动成其他方案,例如Bancor 2.0和初始版本的DODO。

在这个点上我们不得不说,自动化做市商可能是DeFi最伟大的发明。他让区块链上面的资产得已形成一个闭环,不必在资产交换、贩售端倚赖链外的数据来获取价格,也等同于推进了Permissionless这个区块链的重要特征。如果想了解自动化做市商的原理,CIC这篇文章非常经典,推荐阅读。

  • 利益驱动

其次,金融是个最能够获得正面回馈的领域,资本利得等驱动了很多业内专家、玩家的创新以及学习能力,也让资金除了一二级市场、中心化交易所等场域外,有了新的运用空间。此时,许多的Yield Protocol 和套利行为得已在DeFi 上产生,稳定币除了套期保值以外,得以透过提供流动性而在低风险的情况下白拿许多协议的治理代币,而治理代币也得以在经济模型、协议整体价值成长以及市场Fomo 的情绪等因素下,获得不可思议的价格成长。

这时候对于稳定币的需求,也随之而生。

如果你手上有很多你未来很看好的治理代币不想要抛售,但是你又想要有稳定币来进行流动性挖矿,那么你有什么选择,答案就是一个字:借

去年很多朋友会和我讨论到为什么有人会使用Compound、AAVE等超额借贷协议,原因很简单,许多的使用者长期看好手上的资产和市场,并且需要更大的资金流,其中不乏大型的投资机构(eg你可能会听过的XXX Capital等)和鲸鱼在这样操作资金杠杆。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许多的DeFi 协议在AMM 的『无需许可资产贩售』以及『流动性提供』的基础功能下得已更容易的驱动社区成长,参与者同时也能够透过借贷协议、收益聚合器等基础设施帮助自己进行造血,获得更多的稳定币收益或资金流,以让自己继续在这场游戏下保持竞争力。

2021年初,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这样的运作逻辑依旧持续进行,而且基础设施会越发成熟,例如Dodo V2 \Bancor 2.0 \ Sushswap\Uniswap V3都不断的基于现在我辈在DeFi遇到的问题进行改善,同时资产也会渐渐的涉及多链,例如Thorchain的多链AMM亦值得关注(Nervos也正在研发Gliaswap多链自动化做市商)。同时,更多基于其上的合成资产协议也会更丰富DeFi的生态,例如Alchemix等协议。

最后,DeFi 其实最大的贡献,是告诉传统金融世界,许多的方法在DeFi 上依然可行,甚至更有效率,但其实目前DeFi 还并未真正和实体经济有所挂钩,因此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去中心化组织的蓬勃发展

透过流动性挖矿以及更多的去中心化代币公平贩售的方式,各个新兴的DeFi 协议的项目方得以更容易的将自己的治理代币分散给社区,我认为这也是去年至今在社区治理上很大的一个创新,也就是我们逐渐能够透过许多基础设施去捕捉使用者的链上足迹,以透过这些链上数据去捕捉社区成员对于项目的贡献,并给予他们流动性挖矿以及空投奖励。

这也是去年DeFi 发展至今的一大突破,许许多多No VC,No premined 的项目相继问世,例如Yearn、Yam、SushiSwap、Badger 等项目的问世,让社区治理这个词重新得使得大家关注,Balancer Labs所研制的Snapshot 也受到了广泛的社区项目的使用,也让链下社区投票开启方便之门,目前也有许多的团队正在为链下投票能够顺利地被链上执行这件事情进行努力,例如Gnosis所推出的SnapSafe 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方案。

在社区治理的尝试逐渐风行后(其实在Snapshot 之前,Maker 、Compound 的链上治理也已经出现),其实也真正的促进所有的项目方去思考,究竟怎么样的代币业务能够透过治理来完成,这会是这场社会实验的开端。

我大概看到的治理业务可以分为这两个方向:

  • DeFi 协议本身的应用业务

这个面向上是最单纯的,我们可以看到最基础的就是如Maker 决定要让什么资产可以用来抵押生成Dai,Cream 要list 什么样的资产做为借贷抵押品;AMM的流动性挖矿奖励能分给谁,或者在激进一点的像Yam 是否要删除Rebase 机制,这其中仍然存在着专业菁英和持币群体之间的沟通,以及理性选民的神话。当然我认为至少目前整体的方向是对的,随着链下投票和链上治理能够随着更多的基础设施让投票的结果落实,以及更多的项目和社区淌出一条治理的程序和道路,这样的制度会越发成熟。

  • 日常业务

治理代币也能够让社区群体行使运营和运用共同资源的权力,小则可以决定一次Meme 竞赛的赢家,大则可以决定员工的薪水,整体的组织制度,代币奖励的分发额度,以及是否和特定机构合作等等。

同时,配合着检视钱包的余额,治理平台还能够去检视什么样的token holder 才有投票权,例如持有$Sushi 的用户所获得的投票权益就不如抵押$Sushi 的Xsushi持有者。这些「链上足迹」都逐步地在幻化成实际的权利,甚至是空投(airdrop)时决定分配奖励的依据

渐渐的,在Dao 组织以及Multisig 等技术的普及下,我什至可以慢慢的体悟到,Token 不再只是「资产」,而是越来越像过去对岸常说的翻译词「通证」,确实代币本身能够代表的功能会逐渐地增加,也会成为治理层面的通行证明。

当然,也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靠投票

复制品不一定是廉价品

过去的我非常讨厌抄袭者、复制品、山寨品,但在去年的DeFi 热潮中我有了很大的改观,认为抄袭者并不存在着这么十不可赦,同时这也是区块链这个讲究开源的社群有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拥有异于其他产业的高爆炸创新能力的原因。

Uniswap和Sushiswap ,以及和Compound和Cream的关系其实都是很好的例子,笔者私自认为,抄袭并不是问题,而是抄袭了之后,这个项目基于其上产生了什么创新?抄袭背后的动机如果存在创新,那么这样的抄袭就存在意义,或者我们应该用一个更道地点的说法,这样的Fork就存在着价值。

之前在听投资机构MultiCoin的合伙人Mable提到,可能会有团队存在着『逻辑自洽的创新点子』,但却不具有相匹配的代码实现能力,这时候其实Fork成熟项目的代码是个好方法。也可以避免为了相同的业务逻辑重复造轮子。

反正,之后如果这个团队写程式功底依旧不足的,花拳绣腿的创新一样ㄏ位被有实力的团队反超,甚至在那之前基于Fork 版本修改的程式码就可能出现漏洞导致项目操受打击。

回头看诸多食物、诸多Uniswap 的山寨项目,能抬头挺胸的活出一片天地的,也就只有Sushiswap 和Pancake,前者仰赖着Yearn Ecosystem 的整合以及社区间的创新能力,例如Bentobox、Onsen等,后者则是依赖币安智能链在大量CeFi 的资金以及用户的投入,以及近乎以太坊测试网般的低gas fee环境,在CeDeFi 的环境下活出了一席之地。

有鉴于此,其实我有点不能理解Uniswap V3 的程式码著作权保护,因为抄袭者要胜过Uniswap 的关键绝对不在于它抄了Uniswap 而是在于它还有Uniswap 完全没有的创新和资源。

当然,如果抄袭是为了Rug Pull 的,狗带吧…

如今的Sushiswap 上可以见到和Uniswap 完全不同的介面和功能,但也可以看到这种恶意抄袭的介面

社区驱动项目和机构罩的项目

在今年透过DeFi 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两种形式的项目和生态圈的发展,一种是奔放的社区驱动项目,例如Yearn Finance , Sushiswap ,BadgerDao等,另一种是由VC 等进行投资和支撑的项目,例如Uniswap,Compound 。

当然,笔者个人是属于相信多样性所带来的生态红利,因此两造间我相信会持续地并存,也会有些项目是介于之间,既有社区驱动项目那种快速、野蛮且奔放的成本,也会有VC 等支撑的项目所具有的稳定,业务闭环和经济模型逻辑较为严谨的特性(当然这绝对只是概说)。

但我想要说的是,社区驱动,No premine,No VC 的应用类型项目,在多头的行情下,会渐渐地比过往更有生存的空间,因为渐渐的地方上的知名个人投资人,在地型的投资社群也逐渐的崛起,一个项目的崛起可透过和这些组织的串联,让自己在束缚较低的情况下,依旧能打开知名度,并且保持着创新与弹性,当然面临的挑战会是缺少资本和人脉可以去连结更多的资源,中间的权衡有赖于个别团队的能力。

然而,在Uniswap 和Compound 身上却也慢慢看到在创新的节奏上和社区驱动项目逐渐产生差异,综观Uniswap 从V2 到V3 ,以及Compound 最近的Compound chain ,都能够发现他们的更新经常是一次一整套公布,而非向社区驱动的Sushi 或者Yearn 时时刻刻都分享更新讯息。当然这个点上并没有好坏之别。反而是Uniswap V3 对于License 的坚持让我不明所以,这也让区块链世界的进步可能受阻。

我始终认为区块链项目最大的护城河,是清楚的定位和一个能够持续有创新活力的团队和社区,而不是在已经完成的程式码。

以太坊之后的其他平台崛起:L2 和其他ETH Killer 公链地位上没有区别

以太坊的交易手续费和扩容问题,已经在以太币成长超过五倍,以及DeFi项目的发展,因而让问题呈现白热化的地步。因此,各个DeFi项目开始必须要选择,哪里是比较合适的新平台,这时候出现了两种大方向的选择,一种是选择了兼容EVM的其他公链,例如BSC\ HECO,之前曾经在和某大神讨论过,如果有个公链能够让使用者继续用Metamask ,开发者继续用Solidity ,然后资产可以很滑顺的迁移,你会把你的项目迁过去吗?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有说:『test net当主链用就可以吧』

结果测试网真的出现了,而且上面的资产可以在交易所承兑,这其实已经是最有效率的方案,然而依旧不会有项目迁移后就放弃自己的ERC 20的资产,毕竟结算保证依旧是以太坊存在优势。同时我也相信,币安支持的BSC,或者是FTX撑腰的Solana ,基本上都不是任何人在了解了以后就能够复制的模式,他们有的除了认知之外,和其他功练差最多的是直接的用户流量以及资金流动性。

那么,其实这时候我认为,BSC 等其他公链,其实大多做的事情和Layer2 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BSC \Fantom 快速成长的同时,Matic、Skale 等扩容方案也获得了价值发现的机会。未来L2 ,尤其Rollup 团队势必有机会诞生出更多被验证价值的项目。然而,即使如此,我依旧认为当下BSC 的环境才是最理想的『应用层』该有的样子,一般用户不应该承受当今以太坊主网这样严重的摩擦。

而且在此时,一个专门同步各家L2 ,如各种以太坊Rollup、侧链、以及状态通道,未来势必有专门的服务,能够透过缜密的机制设计,来同步L2 之间以及各个公链间的状态,虽然不一定能够做到绝对的去中心化,但是利用机制设计来达到效率以及尽可能的安全可能会是短期的可行方向。

这方面日前链闻我尊敬的潘致雄也有给出一系列的整理。我也认为未来有可能AC的资产跨链方案Multichain.xyz会给出更多互操作性的实作,当然Nervos也在完备互操作性2.0的基础设施中,让使用者在使用Nervos的dApp甚至还以为自己仍然在用以太坊的dApps(因为连网路切换的动作都不需要有)。

最后还是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公链试图要解决的,只是以太坊正在解决,但是解决好了之后,是可以覆盖到现在你这条公链的情况,那么试问,像性能等等问题在ETH Layer2完备,状态同步的通道也完成后,那么其他ETH Killer的优势在哪里?还是只能在L2尚未完备前,尽可能得刷「存在感』

牛市处处是机会,但也暗潮汹涌

身为公链的从业者,除了BSC 外,我也看到了其实其他公链上推出的各种种仿盘,其实很难长期运营,这个时候或许去思考,如何吸引圈外用户是个好方向。这点FLOW 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NBA top shot,虽然似乎目前和FLOW 的主链都还没有和其对接完毕,但其实是正确的方向。

我们常常忘了区块链以外的世界是星辰大海,数十亿的用户其实都还在网际网路世界中,这有待我们用更广泛的应用主题,以及更容易接近人的技术,去让更多圈外的用户进入区块链的BUFF 之内,或许才是比较正确的方向,在这个面向上NFT 或许做得比DeFi 来得好。财富效应带来人群,但粉丝经济可以留住真正的使用者。

在出圈这个点上,去年和Nervos 团队一直在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将更多日常生活就能够取得的验证技术,例如手机上的指纹解锁、FaceID 、以及电脑的TouchID 和通关的护照等等都是在区块链以前,就存在的加解密技术。这些技术其实是我们应该要让区块链去兼容的,但是过去其实一直没有其他公链好好的利用这些资源,反而是创造了『需要人们自行保存的助记词、私钥』等等系统,其实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在网路时代很多人都已经习惯减少使用密码了,到区块链世界往往会产生很多的体验不流畅。

还有房间里的大象怎么办?

以太坊链上的状态,也就是现在所有存储在链上的数据的现况,是随着生态的进展而越来越膨胀的,这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也就是说是一个许多人知道,但是持续视而不见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发出任何交易,部署任何的合约,从此以后以太坊网络的人就必须天天为了他的这些链上数据的同步而付出分布式存储的空间,例如2017 年的EOS 在迁移前的数据,其实至今都必须被以太坊上的全节点和矿工,甚至未来的验证者同步。

在链上的数据持续的累积以后,时时刻刻同步这些状态的成本越来越高,每年高达上万美元,这时候对于一般的用户或者开发者而言往往是没有办法负荷的,因此大家开始仰赖了像是Infura 等等可以帮忙连节点的设施,造成同步的节点越来越少,渐渐的只剩下有能力的人在进行同步,变得趋向中心化,但是这样的设施却往往还是会产生问题,例如去年的十一月,在Infura 挂点之后,许多的dApp 和一些小型的中心化交易所也都面临当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但也必须面对,2021 年还有很多宣称是波卡生态系的项目也还在以太坊上发币和运作自己的项目,有没有可能他们有一天迁移到Substrate 上呢?没有人知道,但我们知道他们一定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不需要为以太坊付出任何的代价,但是这些全节点在往后依旧得付出成本来同步他的状态。

目前以太坊已经有一群人在处理这样的问题,包含Vitalik,希望能有比较成熟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目前我们还未看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